三岁孩子心理及行为特点目录
三岁孩子心理及行为特点

三岁孩子的心理及行为特点
一、引言
三岁是一个孩子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正在快速形成。了解这些特点,对于父母和教育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提供更合适的教育和关怀。本文将深入探讨三岁孩子的心理及行为特点,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引导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二、三岁孩子的心理特点
1. 自我意识:三岁的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不再完全依赖父母。他们开始会拒绝一些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例如穿衣服、吃饭等。
3. 创造力:三岁的孩子开始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会进行简单的绘画、手工制作等创作活动。
三、三岁孩子的行为特点
1. 社交能力提高:他们开始对与人交往产生兴趣,和其他孩子和成人建立关系,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和经验。
2. 模仿行为:他们会模仿大人的行为,也会模仿电视和书中的角色行为。
四、如何应对三岁孩子的特点
1. 尊重个体:父母和教育者应尊重孩子的个体性,理解和接纳他们的意愿和情绪。
2. 提供探索机会: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探索和发现。
3. 培养社交能力:鼓励孩子和其他孩子和成人交往,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
五、结论
三岁是孩子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正在快速发展。父母和教育者需要理解并应对这些特点,提供适合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帮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3-4岁幼儿身体发展特点

3岁特点:构建好了稳定、喜欢一起的感觉
三岁时,大部分的孩子在生理或者心理,尤其是情绪发展上,会呈现一个稳定的状态。
此时他已经有很好的和稳固的。
同时三岁也是个“我们的年龄”。
喜欢一起玩游戏,他会喜欢说,妈妈,我们一起玩搭积木、拼图、~~~。
这种一起做或者是我们的感觉,让他有依赖的感觉。
同时,他也喜欢分享的滋味。
从前看起来满喜欢独立的孩子,现在却经常和妈妈说,你帮我做,或是你做给我看。
3.5岁
三岁是合作的年纪,三岁半则恰恰相反。
反抗是三岁半到四岁这个时期最大的特征。
对妈妈而言,三岁半的孩子好想凡事都想和她做对。
三岁半是一个内向,焦虑,缺乏安全感,同时极强的年龄。
有的时候,我们难免会以为他只所以这么固执,是因为他太自信了。
其实全然不是那回事,而且刚好相反。
三岁半的孩子是非常没有安全感的,甚至在他的生理发展上,也表现是他的不安全感,比如,常摔跤,有时紧张的发抖。
情绪和肢体上的不安全感,经常在这个阶段表现出来。
一方面缺乏安全感,一方面却又想支配外在的世界。
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每天,他都在挣扎中过日子,生活过的很不愉快。
他经常试着去控制外界,以减少他的焦虑和不安。
他正体验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以及自我这个个体。
在三岁半的年龄,朋友对他相当重要。
他喜欢与其他孩子一起玩,但是他最喜欢的人还是妈妈。
尤其是妈妈放下手中的事情,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讲故事给他听,跟他玩游戏,或者陪在他身边是,总是带给他欢乐的情绪。
这个时间段的孩子他不是故意要和你做对,而是他处于身心不稳定的状态他的日常生活起居,都要作为父母,我们多费精力,多花心思来处理。
接受他在找个年龄,最大的情绪发泄对象是妈妈的事实。
还有在他不闹情绪的时候,腾出时间陪他玩。
4岁
三岁的小孩有颗温顺的心,四岁的小孩的心则是活泼的。
典型的四岁孩子喜爱冒险,喜爱远足,喜爱刺激,他喜爱任何新鲜的事物,去接触不认识的人,喜爱到新的地方,喜欢新的游戏,新的玩具,新的活动和新书。
这个年龄的孩子,无论男女,大多是快活的、精力充沛的、活蹦乱跳的、无拘无束,对什么事情都跃跃欲试。
和三岁半那时爱吵又爱闹的情形相比较之下,他的改变可不是不小哦。
现在他经常说话多一点,也有点爱,有的时候还有些跋扈。
这些都是因为他开始进入表现自我的领域,新鲜加上过度兴奋所致。
三岁半的孩子的特点是,对于大人所要求的事情,常常予以强烈的反抗,这也许是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大人还是全能的缘故。
四岁孩子就不会这样了,他似乎往前进了一大步,他发现大人虽然还是握有大权,但是并非全能,同时,他也发现自己很有力量。
从他的观点看来,坏事未尝不可以做,屋顶不会因此而塌下来。
四岁孩子特点:说脏话、讨价还价、喜欢睡前听故事。
1、说脏话。
四岁的孩子经常开口闭口都是不堪入耳的话,狗屎,他妈的,是经常听到的脏话。
对于大便的过程和自己的排泄物,四岁的他都很感兴趣。
除外散步时,他甚至能认出狗大便过的每一处地方。
如果那个朋友得罪他,他可能会叫他狗屎蛋。
一般来说,孩子会将这类名词和形容词,用在他不接纳的人身上。
如果真的遇到这种情形,你不用生气的训诫他,要冷静的对他说,是这样吗?或者眨眨眼睛表示你明白真相,这样一来,他往往很快就会说出实话的。
从这个时段开始,孩子也渐渐明白好事情的好或者坏。
在日常做父母的需要对自己的言行更加的谨慎才行。
可以用大便便与小便便和大屁屁一起去旅行的故事。
所以与四岁孩子沟通时要调频道,同在一个频道更容易被孩子接受,而不是简单粗暴的以为孩子爱说脏话去制止他。
2、讨价还价。
孩子在叫我们时,我们由于自己在忙其他事情往往会说等一下,其实这时孩子对我们是有期待的,可是往往我们不会有下文,这是无形中跟父母学的讨价还价,而我们却用负面的情绪回绝他,如果没有察觉会怎样呢?
3、喜欢睡前听故事可以养成固定的小模式,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这个时期,他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在睡前,听一些小故事。
你可以讲一个小熊去旅行的故事。
与四岁孩子相处的技巧:
1.与他一起分享和创造。
2.不理会他的不好的行为。
3.接纳他的吹牛。
4.和他玩情绪人的游戏和能力游戏(流动、禁止、对抗、逃跑)
5.给他一段专属时间
6.给予口头规范
7.和他商量
8.尽量避免会有麻烦的情景
10.使用肯定而幽默的引导
11.使用秘密字眼(比如孩子会轻轻在你耳边告诉你一个秘密)
12.以轻声细语取代吼叫
13.有时不妨也吹吹牛
14.全心全意和他谈话
15.谨慎的选择电视节目要用想象力去让孩子释放他的情绪。
三岁孩子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他们对什么感兴趣

3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儿童长到3岁,已经经历过了人生的第一个黄金发展期,语言基础已经奠定,思维方式初步形成,行为习惯初步具备,可以说完成了人生第一个发展时期了。
常言道:三岁之魂,百岁之才;又道是:三岁看大,十岁看老。
正是说三岁左右的儿童基本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可以看出其人生轨迹的起点与发展方向。
幼儿心理研究表明,儿童发展到3岁,具有以下一些鲜明的心理特征:
1、强烈的好奇心理
3岁儿童对新事物新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特征,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成人教他做的事,并且有尝试独立做事的愿望。
比如,问一些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雪为什么是白色的,苹果为什么是圆的等等简单新奇而又饱含深刻道理的问题;拿到一盒新的拼插玩具,儿童一面动手去拿去摆弄去拼插,同时也希望大人看着他插,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这种表现欲隐含着期望大人的监护,好奇而脆弱,简单而执着,但这种好奇、简单、脆弱、执着中,隐含着不可思议的创造性。
2、突出的群聚心理
3岁儿童的社会性有了一定的发展,渴望融入各种人群,与他人友好地交往。
3岁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关系已不限于母亲和亲人之间,而是扩展到和他人交往,特别是愿意和同伴交往。
他们很乐意和小朋友在一起,和小朋友过家家、打卡片、拍手弯腰做游戏,在家里是孩子,在小朋友面前是大人,爱管别人的事,常把小朋友之间的事回来告诉妈妈,或其他大人。
当今独生子女相当普遍,家中无兄弟姐妹当伙伴则显得孤独与寂寞,儿童需要进幼儿园,除家庭生活之外又过一定的群体生活。
幼儿园的生活把儿童带入一个新的天地,扩大了他们的生活圈子。
让儿童交结伙伴,学习交往与相处,增长认识,发展能力。
因此,3岁幼儿如果能够同时在家庭和幼儿园的两个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这对他们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了。
3、无意识模仿心理
3岁儿童模仿性的活动非常突出,他们模仿的多是一些具体的显性活动或动作。
再如语言上的模仿,接受了东西说“谢谢”,遇到不如意用“讨厌”,命令别人“你不该怎样怎样”。
总之他们仿佛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有能力了,所以成人做的事,别人做的事都会引起他的新鲜感,他都想去尝试一下,模仿一下。
因此不可低估3岁儿童的模仿性,他们正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这也是这个年龄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通过大量的模仿,他们尝试经验,学习经验。
所以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做出好的模仿榜样,在儿童周围的成人说话用语、声调、行为举止、爱好、姿势、习惯、情绪等无不被儿童所模仿。
如父母的饮食偏爱就会无形中直接影响儿童,母亲情绪无常,也影响孩子情绪反常不听规劝。
如果善于利用这年龄的模仿性则能使各种良好行为习惯通过模仿学习而巩固,所以成人要检点自己,一些不介意的行为小节,常会被儿童模仿而形成种种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4、严重的情绪支配心理
儿童的心理活动受情绪支配的作用很大,因为他们还不能用理智支配行动,而且行为受情绪支配,更多是无意性的。
比如一些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就会激发其积极的情绪,一些儿童不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就会激发其消极的情绪。
3岁儿童有时还要哭闹,就是情绪的波动表现。
比如,明明吃完一块冰糕还要妈妈买,不买他就站在马路旁哭,坚决不走;看到一个并不可笑的人,孩子却笑翻了天,让大人难堪,却不能制止。
同时,3岁儿童有强烈的依恋情感,所谓依恋就是指儿童对经常和他生活在一起,经常照料他的亲人的依恋,时刻离不开他们。
像在家对母亲、父亲或对祖父母的依恋,一般在3岁入幼儿园时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了,他们知道要上幼儿园了,但情感上却舍不得离开他依恋的亲人。
表现为大哭、拉着手不放,不许亲人离去等等,这种依恋很使家长伤脑筋。
我们认为依恋感受的产生是自然的,是儿童情感发展在3岁阶段的一种正常表现,不要指责,也不要割断,可以通过家长和幼儿园双方的共同努力,从关心疼爱儿童出发,慢慢地度过与亲人分离的焦虑情绪。
另外,有的儿童刚入园是总要追随一位教师,教师走到哪儿他跟到哪儿,并且还要老师总领着他,这些表现是由儿童羞怯心理以及害怕离开亲人的依恋心情所致,如老师成为儿童的依恋对象,关心他满足他渐渐可消除他的不安感,用参加集体活动的乐趣,将儿童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使儿童忘却孤独而投入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变消极的情绪为积极的情绪。
3岁幼儿年龄特点与教育

3岁幼儿年龄特点:
1、思维存在于动作之中
2岁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记忆以及思维都是在直接与事物的接触或在活动中进行的。
离开了具体的事物,具体的活动便不能进行,他们往往先做后想,边做边想。
如在捏泥之前往往说不出自己要捏什么,而常常在捏出某种形象之后才会说“苹果”,“大饼”等。
2、尝试模仿,喜欢重复
2岁儿童爱模仿别人,他们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
在家里模仿大人的活动,在幼儿园模仿小朋友,教师的行为。
模仿的大多是一些具体,简单的外部动作。
2岁儿童的注意以及记忆是不随意的,短暂的。
喜欢重复是此年龄段儿童显著的特点。
他们喜欢重复地摆弄物品,喜欢听教师重复讲同一个故事,重复做某个动作,如反复地喂娃娃吃饭。
在往返的重复中逐渐认识物体的属性,发展语言与动作,并由此逐渐认识事物简单的关联,产生简单想象。
3、词语发展迅速,听说能力基本形成
2~3岁是儿童口语发展额关键期,此时的儿童变得特别喜欢说话,词汇量迅速增加,已能用简单的复合句来表达亿元,基本理解常用的简单句型。
2岁后期会用“我”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开始把自己从客体中区分出来,言语的发展促进自我意识的萌芽。
4、对鲜明的色彩、节奏感兴趣
2岁的儿童处于新异性的探索阶段,此时的儿童对新奇事物特别感兴趣。
因此,色彩鲜艳的,有声响的,会动的物品特别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喜爱,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去认识环境,投入活动。
针对2-3岁幼儿年龄特点进行教育,下面几条要点就很重要:
1、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和塑造孩子的行为。
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是发展他们良知,即包括做了错事感到愧疚,以及克制再次犯错的能力最关键的时期。
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积极地引导和塑造孩子的行为,那么接下来就可能为日后的“熊孩子”埋下伏笔。
2、父母要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言行。
这个阶段孩子有强烈地学习、模仿的动机,无论成人做什么,说什么,他们都会有样学样地模仿。
因此,如果一个父亲暴躁,那么幼儿就会学会暴躁;如果一个母亲懒惰,那么幼儿就会学会懒惰。
所以,做父母的应该让自己的行为至少在孩子面前是积极的,用自己的良好言行给孩子以示范。
如果父母本身言行就存在问题,那么就不要怪孩子有样学样。
3、慎用惩罚,特别是不要体罚。
这个年龄的孩子很难理解父母通过惩罚试图让他明白和学会的规则,幼儿要到5岁以后才会逐渐形成规则意识。
相对地,如果父母采用体罚的方式,他们没有学会“道理”,反而更可能学会暴力方式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幼儿会模仿父母的惩罚方式来对待他人。
4、避免与孩子情绪冲突,特别是不要再情绪上与孩子对立。
一旦父母与孩子情绪上冲突,那么孩子就会发展出退缩,并逐渐发展为在父母面前和身后两套行为模式。
对幼儿发脾气,幼儿是不可能了解父母愤怒后面的用意,他只会注意并强烈地感受到愤怒的压力,这会对幼儿产生极为负面的心理影响,阻塞掉未来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很多父母苦恼孩子什么都不跟自己说,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追溯到这个年龄阶段父母与孩子的情绪冲突。
标签:#易搜情感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