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判断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心理健康评估有哪些原则?

admin 1 0
如何看待判断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目录

判断个体心理是否健康应坚持的四条基本原则

心理健康评估有哪些原则?

判断心理健康的原则是什么

判断个体心理是否健康应坚持的四条基本原则

判断个体心理是否健康应坚持的四条基本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人的心理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因此,不能把心理活动和客观现实等同起来。

2. 整体性原则。

人的心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各种心理机能、各种感觉器官和大脑的活动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3. 联系性原则。

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是密切联系的,例如,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具有兴奋和抑制两种最基本的活动过程。

这两种过程不仅在高级神经活动中是互相联系的,而且与外部刺激、其他感觉器官以及身体各部分的肌肉运动都有密切的关系。

4. 发展性原则。

人的心理活动,从整体上说,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共同性和差异性。

因此,判断个体的心理是否健康,要将其放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去考察。

总之,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因素,同时要坚持科学、客观、全面、动态的原则,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心理健康评估有哪些原则?

回答第二题

一,上述标准仅适合于大多数人,没有全部达到上述标准的人并非意味着心理不健康,但在某一标准方面极端异常的人,必定是属于心理异常。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它受时代、民族、文化等因素制约,会随着时间、地点、人群的发生变化。

三,心理健康有一定的时间概念,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偶尔出现不能成为心理变态的依据,而异常心理和行为窨维持多久才能属于变态或病态,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第四,心理健康不等于有精神病症,有的精神病症患者在某些具体标准上仍可能表现得很正常。

对精神疾病的诊断须由有经验的专科医生做出。

第五,心理健康并不意味着完美无缺,它只是个体在自身和环境许可下的一种最佳功能状态。

人们应为实现这样的标准而努力,但又不必因未达到上述标准而沮丧。

第六,尽管有关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人们不一定能完全达到,但上述四条原则性的标准却是心理健康者必须要做到的。

心理健康与心理失调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在人的一生中,心理健康或心理失调有时是交替出现的。

当一个人处于心理失衡时,只要积极地进行心理的自我调整,或通过求助心理专家的帮助,大多可恢复心理健康的状态。

判断心理健康的原则是什么

我们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心理健康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就是怎样衡量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心理健康的标准要能以衡量判定个体心理状态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否良好。

国内外不同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论述。

20世纪80年代,国内多个学者相继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

王极盛等人(1984)认为,人的应包括六个方面:

(1)智力正常;

(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

(3)意志健康: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

(4)统一协调的行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行为是一致的、统一的,思想与行为是统一的、协调的,他的行为有条不紊,做起事来按部就班;

(5)的适应。

许又新(1988)提出,应该按三种标准来全面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

他同时提出,不能孤立地只考虑某一类标准,要把三类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虑和衡量。

(1)体验标准即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为准,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

(2)操作标准即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

(3)发展标准即着重对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时间纵向的考察分析,指有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并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措施。

到了20世纪90年代,李百珍提出七条标准:

(1)心理健康者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2)心理健康者正视现实,接纳他人;

(3)心理健康者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4)心理健康者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

(5)心理健康者有社会;

(6)心理健康者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

(7)心理健康者有独立、自主的意识。

黄希庭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智力正常;

(2)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3)能够悦纳自我;

(4)良好的人际关系;

(5)有较强的自制力;

(6)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

(7)能动地适应现实环境。

新世纪以来,学者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张长力等人认为,普通成人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以下十条:

(1)正确的,包括对自身素质的恰当评估,正视自身优缺点,从而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不以过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自爱、自尊、自信;

(2)正视现实,适应社会;

(3)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和谐对维护心理健康十分重要,人际关系紧张或自我封闭,必然影响心理健康;

(4)智力正常;

(5)情绪自控;

(6)积极的人生态度;

(7)人格完整统一。

人格是人的气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与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完整统一,要求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方式和谐统一,没有分裂和自相矛盾的现象;

(8)个人能力能得到发挥;

(9)适当满足个人需要,生存、安全、爱与尊重、自我实现等合理需要的适当满足能够防止心理失衡;

(10)心理行为符合年龄、性别特征。

蔡焯基等人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

(1)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2)自我学习,独立生活;

(3)情绪稳定,有;

(4)人际关系和谐良好;

(5)角色功能协调统一;

(6)适应环境,应对挫折。

在不同时代,每个学者都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提出自己的看法,目前尚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但通过分析中外心理学者的看法,几乎可以看出所有的专家都认同心理健康的人是社会适应良好的人。

所以,我们可以把社会适应程度的高低看作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

标签:#易搜情感网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