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到12岁儿童心理特点,童年期心理特征的教育意义

admin 1 0
8到12岁儿童心理特点目录

不同的年龄段,人的心理特征有什么不同

童年期心理特征的教育意义

中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特点?

不同的年龄段,人的心理特征有什么不同

埃里克森的八个人格发展理论:

1、0岁至1岁,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内心良好感受,信任自己和他人,乐观,不良情绪,不信任自己和他人,悲观主义。

2、1至3岁,自我满足的羞耻和怀疑,将训练,自我训练,可以做出决定,积极和严格,自信,关心自我,空虚。

3、3至5岁,积极内疚,快乐,快乐,主动,方向,目的,对自己深刻的思考目标和成就感到内疚。

4、5至12岁,勤于自卑,能够被生产工作所吸引,以完成工作为荣,不适合感情和自卑,无法完成任务。

5、12至20岁,身份对内部一致性和连续性有信心,生活充满了模棱两可的角色,没有固定的标准。

6、20至24岁,亲密,与寂寞共鸣,分享想法,工作和感受,避免亲密,冷漠。

7、24-65岁,繁殖,停滞,投资人的能力,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对工作失去兴趣,缺乏人际关系。

8、65岁以后自我整合令人失望,秩序感和意义,害怕死亡,对生活和生活中曾经或未曾发生过的事情感到痛苦和失望。

扩展资料: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生理欲望和作用在个体身上的文化力量的结合。

它具有渐成说的特征:各阶段逐渐产生“一个阶段在时间和空间上紧接着另一阶段”(引自Evens,1967,P.294)。

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其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与这八个阶段密切相连的。

人的发展历经这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相应的核心任务,当任务得到恰当的解决,就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

核心任务处理的不成功或者是失败,则会出现个人同一性残缺、不连贯的状态,处理的成功与失败即为两个极点。

婴儿期时的最优状态是基本信任的状态,最劣的状态是基本不信任的状态。

核心任务的处理结果会影响人的一生。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

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心理特征

童年期心理特征的教育意义

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连续性与阶段性

  连续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过程,高级的心理是在低级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

  阶段性:在特定的心理发展阶段,表现为独特的特点。

中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人格的特征

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和功能性的特点。

二、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1.气质与性格

(1)气质

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有各自的特点,作为教师应了解并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每一种气质都存在向某些积极或消极性格品质发展的可能。

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不应刻意地改变学生的气质,而是要注意帮助各种气质类型的学生,发展积极 品质而克服消极 品质。

(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2)性格

一是性格的态度特征。

二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

四是性格的理智特征。

2.认知风格

(1)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2)冲动型和沉思型(3)同时型和继时型

三、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1.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2.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3.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4.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5.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培养的正合力6.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7.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四、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即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时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把发展分为五个时期:1.口腔期2.肛 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期。

五、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发展阶段。

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3.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7.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8.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六、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

标签:#易搜情感网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