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心理不健康儿童的5大表现
3-6岁的学前儿童正处在心理成长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现代心理学表明: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德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下面来介绍一些儿童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1.多动
儿童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儿童的行为上,有些儿童出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几个方面。好动具体来说是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摇椅子转身,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小动作不停,如咬铅笔、咬指甲、咬衣角等。注意力不集中方面具体来说,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自控情绪的能力差方面具体来说,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激怒或冲动。情绪不稳,为了一些小事就喊叫或哭闹,脾气暴躁,常根据瞬间冲动行事,不考虑后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及破坏行为。
2.焦虑
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3.恐怖和失眠
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儿童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4.攻击
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性。
5.恶劣的人际关系
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一般没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由于个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与人产生交流障碍。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小孩子心理有问题的表现
小孩子心理有问题的表现
小孩子心理有问题的表现,很多家长都会担心自己的育儿方式不够周全,比较小的宝宝就暂时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家长们应当尽量参与孩子的生活,与孩子共成长。以下是小孩子心理有问题的表现
小孩子心理有问题的表现1
1、情绪起伏大
当孩子心理出现问题时,受心理作用影响,他们的情绪会非常不稳定,要么在家沉默不做声,要么就是心情不好顶撞父母或是找理由大发脾气,即便家长去询问孩子发生了什么,孩子也不愿意说出原因,而这就是孩子心理出现问题的一种表现。当孩子突然做出这种行为时,家长一定要想办法了解原因,并及时纠正和疏导孩子,避免孩子受不健康的心理影响做出不好的事情。
2、经常打架或破坏物品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第二个表现就是经常打架和故意损坏物品,一般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孩子上小学以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其它外在影响,导致孩子心理出现偏差。当孩子经常出现打架,或是在家无缘无故摔东西的时候,家长就要留意观察,如果不能自己找出原因的话,就带孩子去做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通过科学的方式纠正孩子的心理问题,为孩子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3、跟小朋友不合群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还表现为不合群,就是跟同龄人融入不到一起,在学校没有好朋友,也不喜欢跟别的小朋友玩耍。如果孩子出现了这种情况,家长就要引起重视,并去了解孩子在学校是不是遭到了排挤,导致孩子产生心理抵触,不愿意跟别的小朋友玩耍。当孩子长期被排挤时,容易出现心理自卑,性格也会越来越内向,而自卑心理对孩子日后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及时发现并解决,为孩子扫除成长障碍。
小孩子心理有问题的表现2
一、反复生病
我邻居家有一小男孩,很抗拒去学校,,经常性的一到早上就嚷嚷肚子疼,反反复复的,家长经常带他去社区医院检查,而只要家长说不用去学校了,他就又生龙活虎的。
我提醒家长,如果你家孩子经常不是说这里疼就是那里疼的,而病痛又没有什么外在的症状,那孩子很可能就是压力太、精神紧张导致的。因此,家长带孩子看过医生后,更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绪方面,多陪伴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信赖你。
二、食欲不好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最近食欲不好,而孩子身体又是健康的,没病没痛,那家长就要重视了。孩子可能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太大了,家长如果不及时介入,继续下去孩子很容易有抑郁的倾向。
有的家长可能不以为然,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的,哪里来的`压力?其实,孩子也面临着各种压力,比如家人的过于严厉或者疏远漠视、学习上的压力,还有人际交往方面的等等……我建议家长可以多陪陪孩子,多带孩子出去走走,鼓励孩子运动锻炼,缓解孩子的压力
三、爱咬指甲
可能有些家长会认为孩子咬指甲是缺乏微量元素,事实上,缺乏微量元素确实可能会导致孩子咬指甲,但是现在的生活条件都比较好,孩子日常饮食中基本摄入的微量元素的量是足够的。孩子咬指甲更多的可能是心理原因,比如家庭生活氛围不好、心理压力过大等等。
小孩子心理有问题的表现3
一是情绪表现:恐惧,焦虑,不愿上学,容易生气,母的身上。敌意,想轻生(认为活着没有意思,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兴趣减少或多变、情绪低落)等。
二是行为表现:离群独处,不与同年龄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少语,少动,精神不集中,过分活跃,有暴力倾向、逃学、偷东西等行为。
三是生理表现: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早醒、入睡困难、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而躯体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又没有躯体疾病。
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引起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影响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成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
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至少应该具备以下 5个方面的特点: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交往,尊重别人,乐于助人,并且有团队精神;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能适应周围的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儿童心理异常表现有哪些方面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自杀或者“准”自杀行为逐年增多。专家指出,儿童的这种行为很大程度上与儿童的精神应激有关,儿童通常产生精神应激并试图自杀时,很多普通人是看不出来,而认为“孩子不会自杀”,专家呼吁父母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在关心孩子身体健康同时加强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 没有任何悲剧比孩子自杀更令人痛不欲生的了。而儿童的试图自杀行为,很多时候普通人是看不出来,认为“孩子不会自杀”。殊不知这种无意的漠视,恰恰成为儿童自杀的“土壤”。据中国官方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表明,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自杀或者“准”自杀行为逐年增多。父母在关注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更显得尤为重要。 专家介绍,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其实,不少孩子在幼儿期或学龄前期就出现了心理异常,只是表现比较轻微,没有引起家长的注意,孩子上学读书后,这些心理疾病影响了学习成绩,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般来说,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会在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作心理求助信号。 儿童心理异常的典型表现 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绪表现:恐惧,焦虑,不愿上学,容易生气,想轻生(认为活着没有意思,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兴趣减少或多变、情绪低落)等。二是行为表现:离群独处,不与同年龄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少语,少动,精神不集中,有暴力倾向、逃学、偷东西等行为。三是生理表现: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早醒、入睡困难、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而躯体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又没有躯体疾病。 专家指出,对于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引起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影响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成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因此,家长要多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疾病的知识,并对孩子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有更全面的了解,不能盲目攀比、模仿,还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气质类型及特长兴趣因材施教。 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的期望应有适当的水平。
3岁半孩子是否有心理上的问题
对,就是缺乏安全感。三岁半正是适合开始跟父母分开睡的年龄 ,这样的表现很正常,以后就好了。
标签:#易搜情感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