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到4岁儿童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
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孩子入学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3到4岁儿童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3到4岁儿童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 篇1
1、认识依靠行动。
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进行,认识特点是先做再想,而不能想好了再做。
2、生活范围扩大。
幼儿3岁以后,在生活和活动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环境——幼儿园。
3、爱模仿。
3—4岁的幼儿模仿性很强,对成人的依赖性也很大。幼儿还常常模仿老师,对老师说话的声调、坐的姿势等都会模仿。所以,老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通过模仿来掌握和学习别人的经验的。由于3~4岁的孩子爱模仿,所以,在这个年龄段,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非常重要,它们常常是在幼儿的模仿下形成和巩固下来的。
4、情绪作用大。
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3~4岁的幼儿情绪作用更大,他们常常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哭闹。这时期幼儿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很容易受周围人情绪的感染。
3到4岁儿童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 篇2
1、自我管理能力
一个人应该具备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就是自我管理能力,也叫自我服务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养成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基础。但是很多家长都忽视了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把它和学习习惯分开来。其实,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有自己整理玩具的好习惯,那么上学时就很容易养成自己整理书包的好习惯,如果孩子在家里的生活非常有规律,那么也能很好的适应学校里的生活。反之,孩子如果在家里就习惯丢三落四、拖拖拉拉,作息时间也极其不规律,那么这就是家长生活习惯对孩子的影响结果了,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所以说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想通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2、语言能力
孩子在0—6岁这个年龄段是语言飞速发展的一个阶段。有的孩子刚进入小学时语言能力就发展得非常好,和同学之间的交往,对老师课堂上的提问都能很流利的完成。而有的孩子则明显落后一部,在语言能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表达不清晰。孩子词不达意,说出来的话和想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让人不好理解,或者口齿不清等。孩子之所以会有这个问题很可能是因为父母平时太迁就孩子,常常用儿语和孩子说话,或者当孩子话说到一半就自己揣摩出孩子的意思,久而久之,家长和孩子之间是养成了特有的语言默契,但是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就很难听得懂了。
不会倾听,插话。孩子从幼儿园时就可能养成不停插话、不会倾听的习惯,因此家长应该注意教导孩子多倾听他人在说什么,别打断他人的谈话,然后把自己的话讲完整。
3、社交能力
孩子上学前应该培养的交往能力主要包括他会不会主动去认识新朋友,愿不愿意主动帮助别人。大多数孩子都能做到,然而也有少部分孩子可能会存在交往方面的问题:有的是看起来很孤单、没什么朋友。这类孩子一般都很听老师的话、很乖巧,然而也很被动,不会主动去交往朋友,交往能力欠缺,对今后的发展不利。而有的则是很活泼外向,但是却不懂得交朋友的方法,常用开玩笑或者打闹的方式和同学玩,这样反而引起同学反感。此外,在交往方面有问题的孩子语言发展也有问题,说话说不清楚。因此,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做语言表达,引导孩子和他人进行正确的交往行为。
;3岁儿童的心理特征及其教育
3岁儿童的心理特征如下:
1、充满好奇心。
3岁孩子已经具备独立的行动能力,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凡事都想动手去试,大人觉得他在搞破坏,其实他是在独立的探究知识,这是自我发展的第一步。
2、强大的运动能力。
3岁左右的孩子精力特别旺盛,随着体能的迅速发展自主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似乎一刻也闲不住,他也能感觉到自己在不断成长,运动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3、语言表达能力。
上幼儿园的孩子会讲述今天发生的事情,会主动给大人表演自己新学的知识,这是孩子智能发展的加速期。
4、模仿能力。
看见大人做什么他也想去尝试,大人洗衣服他会马上端盆,大人刷鞋子他赶紧拿刷子,虽然弄得乱七八糟但经常乐此不疲。
5、有了小脾气。
开始叛逆了,会为了一点小事情闹情绪,会发脾气,这时候讲道理往往作用不大,进入叛逆期的孩子这种情绪可能会持续半年至一年左右。
3岁儿童的教育方式如下:
1、正视孩子的行为。
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时,我们要勇敢面对周围人的目光,克服尴尬的气氛,不要表现得很愤怒也不要当众指责和说教,这是孩子实现自我的手段,我们肯定他自我要求的同时也要采用正确的方法来进行纠正。
2、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多事情还不能完全的自主做到,家长要及时进行鼓励和支持,不要总说这不对那不行,看见宝宝满屋乱跑乱拆东西不要大声训斥和发脾气,即使孩子做不好也要肯定孩子的初衷,这样自信心和主动性才能得到发展。
3、多跟孩子交流。
当孩子有一个又一个为什么的时候说明他们头脑中已经有了思考的过程,家长要给予充分指导,不要感到不耐烦,更不要因为孩子年龄小就糊弄他们,要有耐心并逻辑清晰的解答,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开发智能。
4、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
虽然孩子的自控力、判断力还不完全成熟,容易出现磕磕碰碰,但家长不能处处限制孩子的行为,孩子做事是为了体会过程而不是结果,你没有办法替孩子成长和生活,所以要给他适当的锻炼机会。当然对于一些不安全的行为,我们有必要对孩子讲清楚并教会他保护自己。
5、家长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
父母是一面镜子,行为举止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大人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自身良好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3岁宝宝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这跟孩子的心理还有环境有关啊,如果爷爷奶奶照顾孩子,可能没有爸爸妈妈照顾更让孩子开心,这样他会越来越喜欢说话,喜欢和爸妈分享。
三岁孩子有哪些心理特征啊?
过了三岁以后,孩子就希望与自己年龄相同的小朋友一道玩。而且到了四至五岁时,孩子就具有了强烈的成长欲望,想快些长大和有力量。所以孩子就想得到与自己的朋友一样的东西,并希望和小朋友一起话动。当着到比自己大二、三岁的孩子时,就热切地盼望着“快点长成像他那样大吧”。由于孩子对朋友是如此感兴趣,所以即使是孩子不能独自长时间做的亊,只要和小朋友一起接受训练指导的话,就会互相激励,兴趣持续的时间就长。而且,就是在成人直接提醒孩子注意,而孩子却听不进去时,如果通过拿出孩子所崇拜的小朋友,“X X现在怎么样子了呢?”就会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动机,使孩子受到激励。孩子是艺术家“孩子是艺术家”,这是英国的著名美术教育家汤姆林逊的遗言。孩子的画与我们普通成人的画相比,其生动性是无可比拟的,在我们成大中,有许多人如果不看着那个实物就画不出来。而孩子则不然,即使不着着实物,也会毫无顾忌地一笔画成。我们成人比起孩子来,一般大都为常识和形式所束缚,而且问题就在于我们成人往往是动不动就把自己的常识性和形式主义的表现方法强加给孩子,以此去教孩子艺术。音乐也是如此。孩子是可以即兴作诗和作曲来唱歌的。即使简单的曲调,我们成人也是不能够做的。这不是由于害羞,而是因为我们成人的这种能力早就消失了。因此可以说,孩子是个艺术家。那种认为由我们去“教自己的孩子以艺术”的狂妄想法就是错误的。不是把孩子作为容器去注入“艺术”,而是应该千方百计地使孩子已经具有的艺术能力得以茁壮成长,我认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标签:#易搜情感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