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以一个人为人处世是否靠谱,作为判断他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因为越成熟的人,就越会言出必行,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人。
相反,那些内心越幼稚的人,反而会越急躁,他们永远无法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这些幼稚的人不管工作生活还是为人处世,免不了要生出许多事端,沾染很多麻烦。
心理年龄越“幼稚”的人,越容易有这三种表现,你在其中吗?
01
巧言令色,总有借口
心理年龄不成熟的人,通常都有巧言令色的坏习惯,每每做错事,都一定会为自己所作所为找借口。
不成熟的人,总喜欢通过借口掩饰自己的过错。而成熟的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很少与人争辩,在做错事的时候,他们不会找那么多借口,因为他们知道说话越多,就越容易产生误会。
一个人之所以喜欢争辩,一种原因是竭尽全力想表现自己,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内心深处的不自信,归根结底,也只是源于内心不够成熟。
02
不肯努力,总希望能走捷径
在现实生活中,惯用小聪明的人,虽然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得到好处,但却永远无法成就大事。而一个人内心越不成熟,就越想通过“走捷径”得到成功。
就比如一些骗子,就很好地抓住了这些人的求财心理。他们放出各种各样的广告,说什么三十天速成,一年变成百万富翁。
这种极不合理、不符合逻辑的骗术之所以会因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就是因为他抓住了很多人希望走捷径的小心思。
03
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成熟的人永远活在当下,期盼未来。而幼稚的人则总在后悔,永远活在过去的回忆之中。
这些人经常会怀疑自己,认为自己做过的某个决策不完美,认为自己没有承担风险的能力。也正因为他们总在后悔,所以才瞻前顾后、犹豫不决,送上门的机遇都有可能被他白白错过。
人生于世,我们总有做错事的时候。出错并不可怕,怕的是你不知悔改,一错再错。
总而言之,思想不成熟的人,都会有非常明显的个人行为表现。
一方面他们总找借口,喜欢用争辩掩饰自己的错误。另一方面他们不愿努力,只想通过旁门左道得到成功。最后还总瞻前顾后,对自己过去的错误耿耿于怀,这也是他们人生痛苦的关键所在。
而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则懂得万事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更懂得提升、精进自己,脚踏实地的面对生活,这才是得到成功的最好方法。
为什么有些人的心理年龄很小
这种差别一般表现为三个方面: 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证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好,但是心理年龄过低,就呈现出不协调的情况,也是不健康的。 心理年龄大于生理年龄:发生这种情况,就是未老先衰,是心理健康状况不好的表现。 第三种mdash;mdash:理年龄和生理年龄基本符合,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心理年龄过小的人,会表现出幼稚和不成熟,难以适应社会;而心理年龄远低于实际年龄的人,则会显得过于天真,不利于个人的社会化生存与成长。 心理年龄指依照个体心理活动的健全程度确定的个体年龄。其主要依据是:
1、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以思维和语言为核心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相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
2、个体构成意识活动的独特心理组织系统。谢邀请!
心理年龄小多与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有关,从小倍受家人疼爱,很多事情父母都帮忙做了,自己什么事也不操心,有的人有丢三落四的毛病,就与早期父母的包办有关,还有一些脾气个性急躁的;说话直来直去不懂拐弯的;性格软弱无法自立的;思想单纯易轻信他人的...这些特点都属于心理年龄偏小,与实际年龄不符,内心不成熟的表现!
由于内心不够成熟,思考问题的方式过于简单,在生活和工作中遭遇困难和挫折时,总是出现逃避状态,不能独立去思考,去想办解决问题,喜欢依赖别人帮忙!还有些心理年龄小的人遇事头脑发热,易冲动,像个孩子似的,从不管别人的感受,一意孤行,不计后果,最终要承担所有责任!因为心理年龄小,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是成长停滞带来的种种困惑,而是以为性格使然,本性难改,致使一生都很难有所成就!
如何才能改善和纠正这种不成熟的心理呢?我们首先要对其有所认识,懂得内心成长的必要性,并渴望改变!
1.多学习,多与有经验的人沟通
经历一些事情后,要善于思考,多学习,或者与有经验或有生活阅历的朋友多交流,去学习他人的优点,分析他人的做事方式,培养自己的处事方式和思考能力,促进内心成长!
2.参加各种活动,学习人际交往经验
多参加各种聚会,各种活动,扩大自己的圈子,增强各种人际交往能力!
3.遭事不要逃避
心理年龄小的人,总喜欢依赖别人去替自己做事情,或者情绪激动,强迫别人(尤其是身边的人)去做,表现出特别强势或软弱无助的样子!还有一种遇事表现出冷漠,不去解决,不管不顾,不作为...如果不去面对,不愿承担,那么经历再多,也是“孩子”一个,想要成长,必须面对,所有的逃避换来的只有永远也长不大!允许自己失败,失败从来不可怕,没有教训才可怕,要善于从中汲取经验,使自己迅速成长!一个心智不成熟的人,连真正的朋友都很难交到!
4.保持乐现的心态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心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积极的心态会使我们朝向积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消极的心态会阻止我们成长的脚步!成长是人一生的事业,不要允许自己停留在某一阶段,只要我们怀着积极上进乐现的心态去解决问题,成长永远在线
不同的年龄段,人的心理特征有什么不同
埃里克森的八个人格发展理论:
1、0岁至1岁,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内心良好感受,信任自己和他人,乐观,不良情绪,不信任自己和他人,悲观主义。
2、1至3岁,自我满足的羞耻和怀疑,将训练,自我训练,可以做出决定,积极和严格,自信,关心自我,空虚。
3、3至5岁,积极内疚,快乐,快乐,主动,方向,目的,对自己深刻的思考目标和成就感到内疚。
4、5至12岁,勤于自卑,能够被生产工作所吸引,以完成工作为荣,不适合感情和自卑,无法完成任务。
5、12至20岁,身份对内部一致性和连续性有信心,生活充满了模棱两可的角色,没有固定的标准。
6、20至24岁,亲密,与寂寞共鸣,分享想法,工作和感受,避免亲密,冷漠。
7、24-65岁,繁殖,停滞,投资人的能力,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对工作失去兴趣,缺乏人际关系。
8、65岁以后自我整合令人失望,秩序感和意义,害怕死亡,对生活和生活中曾经或未曾发生过的事情感到痛苦和失望。

扩展资料: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生理欲望和作用在个体身上的文化力量的结合。它具有渐成说的特征:各阶段逐渐产生“一个阶段在时间和空间上紧接着另一阶段”(引自Evens,1967,P.294)。
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其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与这八个阶段密切相连的。人的发展历经这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相应的核心任务,当任务得到恰当的解决,就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
核心任务处理的不成功或者是失败,则会出现个人同一性残缺、不连贯的状态,处理的成功与失败即为两个极点。婴儿期时的最优状态是基本信任的状态,最劣的状态是基本不信任的状态。核心任务的处理结果会影响人的一生。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
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心理特征
心理年龄太小
这个应该是和遗传因素有关系,
还有就是和你们的家庭教育有关系
一个是你父母对你的培养教育,
另一个就是父母的潜移默化,为人处世
标签:#易搜情感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