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心理有问题的学生

admin 1 0
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学校该怎么处理?

学生有心理问题学校应该正确的引导他们,改善他们的心理问题,具体如下:


1、首先还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如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等活动)做好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宣传,让同学们认识到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及时疏导的重要性,端正态度,敢于主动地说出自己的问题,及时寻求帮助。


2、辅导员要有自己的“情报员”,建立和完善由班主任、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宿舍长组成的信息沟通渠道,确保信息的畅通,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


3、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或者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要及时开展深入细致的交流,用诚心、耐心和爱心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赢得学生的信任,让问题学生认识到老师和同学们都愿意帮助他,鼓励他主动寻求帮助,解决问题。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

在学习方面:

(1)入学不适应。主要表现:对上学的态度消极。出现或多或少的学习困难。不能很好地与同学相处。缺乏责任感,经常扰乱集体的秩序。

(2)厌学。主要表现为:课堂学习、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注意力分散,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明显的分心状态。常常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预复习无恒心,形成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他们往往一提到学习就心烦,对家长和教师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差。

(3)学习疲劳。学生年龄越小,越容易产生疲劳。

在情绪情感方面:

(1)羞怯。主要表现:见到生人脸红,不爱说话,即使说话也慢声细语。上课时不敢举手,不敢大声回答问题。参加活动时主动性不强,不敢带头或自愿去做某件事。

(2)焦虑。分离性焦虑。主要表现:不愿上学,不愿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意外,担心自己走失或被拐走。考试焦虑:主要表现: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害怕考试,考试时过分紧张。

(3)易怒。主要表现:自我约束能力差,情绪不稳定。说话、做事好感情用事、不能理智地处理问题。遇事易冲动、任性。在困难面前,不能持乐观的态度。对符合自己心意的什么都好,遇到不顺心的事则怨气冲天,满腹牢骚。

(4) 嫉妒心。主要表现:盲目骄傲,不愿意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常对别人挑剔和贬低。感情上自私,只要求老师对自己关心、重视,看到老师关心、重视别人,就生气,甚至怨恨别人。与同伴相处,喜欢显示自己,讥笑别人。发现比自己强的人或事,轻则有意视而不见,重则想破坏。


学生的学习心态出现问题,老师应该怎样帮助调整心态呢?

当学生的学习心态出现问题时,老师首先应该善于发现问题、其次针对不同类型学生采取相应的方式、最后密切联系父母共同作用,及时做好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的工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学习心态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当学习心态出现问题时,一定会影响学习效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发展的促进者,所以在学生的学习上,教师承担了义务重要的责任。

一、善于发现学生问题

教师应当关爱每一位学生,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不同。当学生学习心态出现问题时,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相较于平常的特别行为或者思绪。一个好的老师,学生是愿意主动与老师倾诉自己的忧虑与愁思。只有发现学生的心态出了问题,才有可能正确调整情绪。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问题,并引导学生说出忧虑,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导他们。

二、针对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老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因材施教。如对待抑郁质学生要耐心教育,耐心询问学生在心态上的忧虑。培养他们自信,生气勃勃,热情开朗的特点。对待胆汁质学生可以直截了当一点,不用拐弯抹角的询问。并帮助学生一步一步调整心态,解决好问题。

三、密切联系父母

学生的学习心态一定也会影响正常生活,因此老师应该密切联系父母。学生不仅需要老师在学校的关爱,更需要家长在生活与学习上的关系。老师应该提醒家长要与学生好好沟通,关心学生学生。家长在平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让孩子健康成长。


论述题:如何帮助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
1.有耐心的多沟通,多了解他的想法,才能好好把他开导到正确的道路上

2.要真正去喜欢这个孩子,把他想成是单纯美好的,假如你受不了他不健康的心理 而表露出讨厌等不好的神态,这个孩子也不会喜欢你,也不会把你当一回事,也不会听进你的开导

3.要用真诚来打动孩子。尽量多微笑。
面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怎么办
不少学生存在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当然这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分不开的,与社会的发展也是有很大的关联。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生活竞争的激烈,很多学生会产生焦虑不安,忧虑重重。频繁的考核、竞赛,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等都可能造成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家长“望子成龙”、老师期望太高,面对学习生活中的不如意,学生的自信心会受到挫伤。班级中的后进生,由于在学习、行为等方面表现的不如人意,经常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指责,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上述种种不良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作为班级的管理者,不仅要抓好班风建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且要注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疏导。 一、以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因为家长、老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学生的心灵很难敞开,也就很难沟通、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正确地疏导,往往会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有损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消除其对师长的畏惧、隔阂呢?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我们教师平素不能一味的师道尊严,摆架子,只有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生当成知己、朋友,对他们充分地加以信任,这样学生才会把心里话告诉你,他们才会没完没了地向你倾吐心中的沉闷和不快。我班有一个男生自幼父母离异,母亲一人要养育二个孩子。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他个性很倔,既自卑又要强,与同学很少来往,性格孤僻,学习较差。我每次找他谈心,都开导他要增强自信,克服自卑,持之以恒,同时安排部分同学多接近他,从生活到学习各方面帮助他,用火热的情去温暖他消沉的心灵,一年里他的转变很大,成绩跃居中上等。作为班主任,热情关怀,热心帮助,多跟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使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融洽,班主任的和蔼可亲,坦诚相待,学生便会积极的对待学习、生活,从而教师的教育工作也更能得以顺利的开展。 二、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 每个学生对同一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对于这一切,班主任一方面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举止窥测其内心深处的变化;另一方面要通过谈心活动,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使学生无所顾忌,愿意向教师倾诉真情。裴斯泰洛齐说过:“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在找到了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后,我们再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老师要想消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一方面要给予他们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另一方面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个别心理指导,让他们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使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三、要加强家校联系。 学校创建平台,进行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交流。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有的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因缺少关爱而变得自卑、情绪低迷,易冲动;有的家庭,父母工作忙对孩子无暇顾及,放任自流,导致孩子不求上进,自暴自弃;还有的家庭过分溺爱孩子,娇纵了孩子自私、任性、我行我素的心理……以上家庭因素地影响,都可能导致孩子心理上畸形发展,在性格上孤僻、胆小、忧郁、人际关系不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人合作等。这些都会危害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针对这些问题,班主任可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协同工作,共同研究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

标签:#易搜情感网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