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相处的心理学

admin 1 0
人际交往心理学

人际交往心理学

你知道人际交往心理学有哪些吗?大家都知道人际交往是最复杂的东西,因为你根本就看不清对方是怎么想的,你有了解过人际交往心理吗?下面是我精心准备的人际交往心理学, 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际交往心理学1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些基本的准则,这些准则的掌握将有助于你在人际交往中获得良好的收益。当我们遵照这些法则行事的时候,我们就能增加自己的关系账户上的财富。


1、尽可能鼓励别人。你要称赞他获得的成果——即使是很小的成功。称赞如同阳光,缺少它我们就没有生长的养份。你的称赞永远都不会多余。


2、你要在任何时候都让别人保留脸面。不要让任何人感到难堪,不要贬低别人,不要夸大别人的.错误。


3、在别人背后只说他的好话。如果你找不到什么好话说,那你就保持沉默。


4、仔细观察别人,那样你就会发现他做的好事。当你表示赞许的时候,你要充分说明理由,这样你的称赞就不会有谄媚之嫌。


5、你要经常引用别人高尚的思想和动机。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认为是宽宏而无私的。如果你希望别人有所改善,那么你就做出仿佛他已经拥有了这些优良品质的模样。那样,他会尽一切可能不让人失望的。


6、你尽可能不要批评别人,不得不批评的时候也最好采取间接方式。你要始终对事而不对人。你要向对方表明,你真心喜欢他也愿意帮助他。你永远也不要以书面形式批评别人。


7、你要允许别人偶尔自我感觉良好。你不要吹嘘,而要承认自己也有缺点。你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如果你想树敌,你就处处打击别人。如果你想得到朋友,你要得饶人处且饶人。

人际交往心理学2

交谈的过程中不要小动作太多,可能有一些人在跟别人聊天的时候,总是首先不着,养成了一些习惯,时不时的用手掏耳朵,挠头之类的小动作,其实这些小动作非常的不好,会让人感觉你是心不在焉,没有专注地听别人说话。

跟别人交谈的时候不要双手抱胸,可能很多人都有这个习惯,在平时跟别人说话的时候,总是喜欢双手抱于胸前,其实这个习惯非常的不好,因为这个习惯往往会给别人一种拒绝他或者是不必信任的感觉。

不论什么场合注意礼貌,不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工作职场之中都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貌,不要总是表现的太粗鲁,最基本的道谢一定要有,这样能够给人留下一个谦谦君子的形象。

不要总是迟到,人际交往过程中尽量要做到守时,如果不能够收拾,也一定要提前跟别人打好招呼,并且表示歉意。千万不要总是迟到,迟到的次数多了,往往就会被别人不重视,甚至是看不起。

不要总是自吹自擂,不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公众的场合,肯定涉及到很多的聊天,在聊天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总是想着自吹自擂,夸夸其谈,而且有意无意的总是往自己身上引话题,这种爱显摆的做法,一般都会引起周边人的反感。

对待任何人都不能够粗暴,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不论对方是什么身份,都不能够过一个粗暴,甚至是看不起别人,颐指气使的态度,这样的态度跟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人际关系越来越差。


与人交往中的心理学法则
情绪效应:与人交往时小心情绪传染。

人与人之间的情绪时可以相互传染的,而且积极的情绪与消极的情绪相比,消极情绪更容易传染给他人,因为人对消极情绪的感知更敏感。

在与人交往时,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情绪对别人的影响,尤其在第一次与人接触时,展示一个积极乐观的形象会更容易让人想接触你。

亲和效应:你亲和俘获人心。

亲和力原本属于化学范畴的概念,特指原子与另外一种原子之间的关联特性,但后来被运用到人际关系种,指一个人对他人具有友好态度。亲和力高的人与人相处时,话语、笑容、肢体语言会有吸引他人,俘获人心的作用,使对方对你产生信赖,愿意与之亲近。

提高亲和力:(一)微笑的魅力。人天生对美好的事物有好感,微笑就是一个美好的表情,当别人看到一个甜甜的,善意的微笑,内心一定有所“融化”。当你用微笑换来对方的会心一笑,你其实就是在用微笑换来“双赢”。(二)肢体语言的感染力。当我们看到奥运会赛场上运动员有力和舒展动作会觉得优美、有力。同样在与人交往时,舒展开放的动作会让人觉得你容易相处。和你在一起很舒适。

约哈里之窗:适当暴露自己。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约瑟夫与哈里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取决于对方暴露的程度。

“约哈里窗户理论”有四个区域:(一)自己了解,别人也了解的“开放区域”。(二)仅仅自己了解,却从不向别人透露的“私密区域”。(三)别人了解,而自己却不了解的“盲目区域”。(四)自己和别人都不了解的“未知区域”。

人际之间的交往状况好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互之间“自我展示”的程度。人与人交往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对别人开放区域越大,往往更容易获得对方的信任。在现实里原交往时,我们可以主动分享自己的一些“秘密”,不仅可以让你们的互动更有趣,也让别人眼中的你更丰富、更真实,对你产生可以信赖的感情。

身体语言定律:明白对方的真实想法。

身体语言指身体符号,包括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势与人的距离等等。身体语言与语言表达同样重要,时时刻刻都在表达内心的信息。准确的判断别人身体语言的信息,结合对方语言表达的信息,可以更好的明白对方的真实想法。语言表达可以通过思考来进行伪装,身体语言通常是下意识的行为,所以不好伪装。

例如,人紧张时,会触摸颈部,呼吸稍快,双手在大腿上来回摩擦。双臂交于胸前:表示不乐意,反感,愤怒。背着双手:表示内心有一种优越感。有意识的清嗓子:表示紧张或者准备训斥轻责。

瀑布心理效应:不该说的话不乱说。

有人说话是无心说了一些话,或者说了一些客观的话,引起了对方内心的一些变化,这种心理现象向大自然中的瀑布一样,上面平平静静,下面却飞花腾雾。

正如中国的古话:“说者无心,听者有心”。所以在说话时,要先思考再说话。说话时要遵循四个原则:第一,维护别人的自尊心。第二,注意说话的分寸。第三,不要让自己过于兴奋说出一些难堪的话。第四客观且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投射效应:人心各不同,各有其特点。

指以己渡人的心理现象,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感情投射,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通,进而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试图影响别人。二是认知缺乏客观性,主要表现为过度颂扬自己喜欢的人,或贬低自己不喜欢的人。其实,人心各不相同,没有谁与谁是一样的,所以在衡量一些事情时,不要总以自己的喜欢去批判,应该秉承客观公正的原则。同时也要客观看待别人的一些观点和喜好,尽可能包容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想法。

交往适度定律:对人太好也是错。

人际关系中,我们对他人所付出的,应该有对方的付出大致相同,或者付出的好应该符合你们之间的关系程度。心理学家霍曼斯曾经说过:“人与人交往本质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原则相同。”

人们希望得到的不少于付出的,但是,如果得到的远大于付出的时候,也会让人失去平衡,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而在心理上产生愧疚感,从而导致受惠一方选择远离。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根据关系程度来付出和索取,尽量不要做出一些越过关系等级很大的事情,这样的结果只会让你们双方都不舒服,你的好心也就成了没有回报的“滥好心”。

对人太好也有不好的结果,其一就是过分的好,会使对方麻木。当你没有以前那样对她好时,很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朋友之间,一方对另一方长期提供无私的帮助,可能会让双方关系失衡,不欢而散;父母对子女的过分溺爱,会导致孩子不懂感恩,以自我为中心;夫妻之间,过分放任和付出,会让对方不懂珍惜。

其二,过分付出、示好,容易让别人觉得你心太软,不怕你,对你总是无所忌惮,甚至会利用你的好心。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善良的、为他人着想的人,所以你要学会克制自己的爱,把你的感情给那些是真心和你做朋友的人身上,不要浪费在只想利用你的人身上,不值得!你的善良需要带些锋芒!
人际交往中,有哪些实用的心理学小常识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人都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交往是必然的。 在社会心理学上,人际交往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从动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从静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起来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意味着大学生在校园内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为他们走向社会、进行角色转换,进一步社会化作必要的心理、行动上的准备。
1、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人类的交往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任何人都需要与他人进行交往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大学生正处于个性成熟期,正常的人际交往对于了解和丰富自我,促进身心健康是很重要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需要由低级到高级按序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其中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所独有的。交往需要是指一个人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需要,它是精神需要的重要内容。 在大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交往需要是很迫切的。也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青年期的大学生希望被人接受、理解的心情尤为迫切。德国学者斯普兰格说:“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有那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愿望。没有任何人像青年那样处在孤独之中,渴望着被人接受和理解。”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肯定自我价值,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需要。 善交往者,往往能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很多。人在不断扩大自己的社会生活范围,接触更多人和事物的同时能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只有在交往中,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通过他人的反应、态度和评价,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找出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才能合理定位自己,才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从而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一个人与人交往越多,生活经验越丰富,接触的方面越广泛,对自己的了解和评价就会更客观、全面。同时,人只有置身于活动中,在不断与人交往中,才会动脑思考,才会有问题解决,从而锻炼和提高记忆力、思维力,甚至有所创造。 人在交往中还会学会更好地与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现代不愿交往、不善交往,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如果长期缺乏交往,过于自我封闭,或常有不正常的交往,都会产生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导致个性变态,极不利于个体自身发展。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是社会的人,相互交往是必然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要想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学会适应环境,学习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掌握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领,获得和发展自己的社会。 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这个社会化由外在教化转为个体内化,而内化的几种形式(模仿学习、主观认同、认识加工、角色扮演)是离不开实际活动的,离不开人与人交往的。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缺陷与偏差,不能正常交往,是不能很好实现个体社会化的。 诸如毕业后,有的人在工作中盲然不知所从,不会与人交往,有的感到社会很陌生,难以适应等等,结果造成心理上一些障碍:学生不单把书本上的东西放到生活中检验,还要从生活中学到好多书上学不到的东西,与更多的人正常交往,很好地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健全自身。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巴克说:“人离不开人,他要学习他们、伤害他们、帮助他们、支配他们,总之,人需要与其他人在一起。”人际交往在历史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个体社会化中占重要地位。现代社会对人才的交往能力要求愈来愈高,人际交往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大学生只有参加到活动中,正常交往,才能获得和发展自己的社会化。
人际交往心理学

弗洛依德《日常行为的心理分析》

《人类的学习》R.L.桑代克
《心理与教育的测量和评价》R.L.桑代克、E.P.哈根
《科学与人类行为》伯尔霍斯 弗雷德里克 斯金纳
《超越自由与尊严》伯尔霍斯 弗雷德里克 斯金纳
《社会学习理论》阿尔伯特 班图拉
有一个行为心理学的日剧 心理医生 也可以看下。


标签:#易搜情感网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