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十大标准最具中国特色目录
心理健康十大标准最具中国特色

心理健康十大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和行为上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正常的状态。在中国,心理健康的标准被归纳为十个方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情志顺畅,心态平衡
情志顺畅是指情绪的稳定性和正常性,不会出现极端的情绪波动。心态平衡是指对待事物能够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去面对,不偏激、不极端。
二、情绪稳定,自我调控
情绪稳定是指能够在不同情境下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自我调控是指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的过度波动。
三、欲望适度,知足常乐
欲望适度是指对于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要有一定的控制,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知足常乐是指对于已经拥有的东西要懂得珍惜,不贪求过多。
四、人际和谐,友谊长存
人际和谐是指能够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避免人际冲突。友谊长存是指能够与朋友保持长期的友谊关系,共同成长和进步。
五、适应环境,心态开放
适应环境是指能够快速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不因环境的改变而产生过度的心理压力。心态开放是指能够接受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不断学习和进步。
六、意志坚定,处事果断
意志坚定是指对于自己的目标和信念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不会轻易放弃。处事果断是指能够迅速做出决定,不犹豫不决。
七、智能健全,知识渊博
智能健全是指具备全面的认知和思维能力,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思考。知识渊博是指能够不断学习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
中国的心理健康十标准哪个有中国特色

我国传统文化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心理健康”,但在有关“人”和如何做人方面,以及论述理性人格上,体现了心理健康者的特点。
具有代表性的是儒家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标准: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适当约束自己的行为 ●保持情绪的平衡与稳定 ●正确认识周...
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十个标准

什么样的状态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呢?那么如何判断心理是否健康呢?这是大家都比较好奇的一个问题,所以今天我们的小编就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接下来大家就来听听小编对这一问题做的简单的介绍吧! 1.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
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超负荷的工作,会力不从心,给健康带来麻烦。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如果个人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完整和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
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以上标准,你可对照执行,看看自己是否做到了。
常言道:知足常乐,忌讳不切实际的追求。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一、中科院心理所的郭念锋教授提出了判定心理健康水平的10条标准:
1、心理活动的强度。
在遭遇精神打击时,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反应强烈,并容易遗留下后患;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强烈,不会致病。
2、心理活动耐受力。
生活工作中长期遇到的慢性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处在痛苦之中,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便会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而对耐受力强的人来说,他们虽然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痛苦,但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甚至还会在逆境中做出更大成绩。
3、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
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4、意识水平。
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则要警惕心理健康问题了。
5、暗示性。
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因为一些无关因素而引起情绪波动和思维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
不易受暗示的人则相反。
6、康复能力。
即指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常态水平的能力。
因为在生活工作中,谁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之后,情绪极大波动,行为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是可能出现的。
但是由于每个人各自的认识能力、经验不同,从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
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得较快,而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而康复水平低的人则需要很长时间。
当再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的情绪表现也不同。
7、心理自控力。
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思维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
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辞令畅通,仪态大方,不过分拘谨,不过分随便。
这就是说,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可以判断其心理健康的水平。
8、自信心。
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首先是估计自己的应付能力。
有些人可能估计过高,有些人可能估计过低。
过高的自我评估,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因掉以轻心而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过低的自我评价,常会畏首畏尾,因害怕失败而焦虑不安。
一个人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评定其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准。
9、社会交往。
一个人能否正常与人交往,也能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与亲友和社会中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
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与任何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一见如故”,也可能是一种躁狂状态。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多见的是心情抑郁,人处在抑郁状态下,社会交往受阻较为常见。
10、环境适应能力。
一个人为了生存和自我发展,就必须适应环境。
而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变动很大,这就需要采取主动或被动的措施,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一过程就是适应。
有的人面对急剧变化的生活环境时,感到无能为力,只是忍耐、韬晦,而不做出改变;而有的人当生活环境突然变化时,很快地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并以此保持心理平衡。
能否积极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不脱离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够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够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标签:#易搜情感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