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超个人心理学,如何正确看待“心理学”?

admin 1 0
如何理解超个人心理学目录

超我名词解释

如何正确看待“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

超我名词解释

超我(super-ego)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

它代表了一个人的道德和良知,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社会规范和价值观而形成的,对自我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

1、超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理想,即一个人内心中理想的自我形象,它代表了一个人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一种积极的驱动力;二是良心,即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评判和约束,当个体的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或价值观时,良心会引发内疚和愧疚等情感。

2、超我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个体理解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并按照这些规范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同时,超我也可以作为一个调节机制,协调自我和本我的冲突,确保个体的行为符合社会的期望和要求。

3、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超我与自我和本我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平衡关系。

自我代表了一个人的现实生活经验,本我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欲望和冲动,而超我则代表了一个人的道德和良知。

当这三者之间达到平衡时,个体的心理状态就会相对稳定。

4、然而,如果超我过于强大或过于弱小,就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

如果超我过于强大,个体可能会过分追求完美和成功,而忽视自己的基本需求和欲望,导致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的降低。

超我的由来

1、超我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代表了人类心理结构中的道德和伦理部分。

超我起源于儿童时期,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在儿童早期,父母和其他重要人物的教导和期望对儿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教导和期望形成了儿童内心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这就是超我的雏形。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接触社会规范和文化传统,这些外部因素进一步塑造了他们的超我。

3、超我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良心、自我批评和惩罚欲望。

良心是超我的核心,它代表了个体内心的道德标准和良知。

当个体的行为与良心相悖时,会产生内疚感和自责感。

自我批评是超我对个体行为的评价和批判,它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4、超我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帮助个体建立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还促使个体追求完美和自我约束。

然而,超我也可能导致过度的自我压抑和焦虑,因为个体可能会对自己的行为过于苛刻和严厉。

如何正确看待“心理学”?

其实在国内,心理学和行为学有着不可分离的意义。

心理学中很多的表现可以推测出人的行为。

这就好像是数学公式一样,当已知条件足够时,就可以求得答案。

大数据也是根据如此的。

超个人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它是人本心理学充分发展的结果,也可以说它是人本心理学的派生物。

定义

如果从方法论和学术渊源上下定义,那么,超个人心理学可以被理解为这样一个学派,它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

世界精神传统和现代心理学是两种关于人自身的知识体系,前者是指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传统宗教和哲学,其中包含着对人及其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践行方式,但不是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和系统化的表达方式存在的;后者包含着对人的身体与心理的科学研究,但这种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割断了与世界精神传统的联系。

超个人心理学对世界精神传统和现代心理学持同等尊重态度,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加以创造性的综合,进而提供一种包含身体、心理和精神(body—mind—spirit)的架构来全面地认识我们自己。

简言之,超个人心理学就是关于个人及其超越的心理学,是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的一个学派。

超个人心理学(或超个人心理治疗),已经被认为是心理学的第四势力。

兴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

目前还在发展和完善中,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其理论基于人本主义,并受以下几种学科、事物极大的影响:佛学理论(禅修)、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道家思想、气功等;古印度的梵、瑜伽等哲学思想、冥想等;苏菲密教;巫术等;目的只是为了人类开发潜能,通晓真理,了解自我,超越自我,回归心灵,乐于助人,得到超越性体验,甚至指明人类心灵的前进之路。

意识谱理论

肯威尔伯是当代超个人心理学的主要代表。

他于1977年和1986年提出了关于人的心理发展模型的“意识谱”(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理论。

该理论把人的意识分为四个层次,即心灵层、存在层、自我层和阴影层,每一层代表着对个人本体的不同理解。

心灵层是人的最内在的意识与宇宙的终极实在相认同时的意识状态,它是意识的唯一真实的状态,因而又被称为宇宙意识层、人的最高本体层。

在这里我(self)与非我(non-self)的界限被打破,即达到东方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境界。

存在层表明人与有时空的心身机体相认同,正要把我与非我、机体与环境分隔开来。

此时人的理性思维开始发挥作用,自我感、意志等开始发展。

同时,其它因素也对人产生影响,使每个人的存在意识和经验出现个别差异。

自我(ego)层表明人只和他的自我意象相认同。

人的有机体一分为二,一个是作为自我奴仆的肉体,另一个是与肉体相脱离的自我。

人的本体意识在这一层次逐步缩小。

阴影层是意识中最狭窄的层次,此时人只和自我意识的某些部分(或与其人格面具)相认同,自我的其它倾向则被视为痛苦的、不适当的阴影而被排除在外。

这四个层次中只有心灵层才是唯一真实的,其它层次都是虚幻的意识层。

维尔伯认为,西方心理学主张主客二分,从而把身与心、我与非我、心灵与宇宙人为地分隔开来。

超个人心理学就是力图克服这种主客二分,使心灵的虚幻分化转变为本体意识的统一,使人的童年期、成年期和精神发展阶段联结成一个连续统一体。

沉思

沉思(meditation)又称静坐、入静,是人类最古老的治疗方法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的印度雕刻中便有这种以沉思的姿态坐着的形象。

近30年来,超个人心理学在推动沉思的研究和训练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调查表明,至90年代初在美国就有600多万人尝试过沉思的治疗或训练。

目前,沉思已成为一种流行的研究意识状态改变的方法。

人们只要经过严格的沉思训练,就能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去进行心灵的对话。

这种起源于古代东方的心理训练技术已经和现代西方的科学实证相结合,成为拓展心理学家的视野、探索心灵奥秘的一种特殊技巧。

宗教

超个人心理学非常关注宗教现象与神秘体验,但它不是从宗教迷信的观点来盲目信仰,而是试图通过对宗教体验的研究,探讨其中的超觉智慧和心理作用。

威尔伯研究超个人心理发展阶段时曾确定了三个阶段。

第一是产生微妙的内心体验阶段。

当人们在沉思、祈祷或瑜珈功训练中,使喧闹的心灵沉静下来时,便会觉知到一种较柔和、微妙的意向、情感和感觉。

第二是因果关系阶段,此时所有的经验对象都发生了分解,留下来的只有纯意识。

第三是纯粹阶段,经验对像在意识中重新出现,但这是经过纯粹改变的意识,是心灵的彻悟。

因此,所谓神秘的宗教体验就是训练心灵经历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产生自我超越的意识状态。

沃什在研究宗教现象时指出,历史上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宗教教派和教义之争,是因为不同教派的创立者产生了不同的意识状态。

如果能用专门的训练方法使人产生相同的内心体验,就能在异常的超越状态下进行心的交流,从而全面理解宗教原始信息的深刻内涵。

沃什认为,必须通过才能使人产生这种体验,这包括三个过程。

第一是智慧的吸收或成为有智慧的人。

这种智慧不同于知识。

智慧是能对我们进行改造的东西,而知识则是我们所具有的而且不一定能主动改造我们的东西。

第二是学习和掌握一个人希望进行交流的那种文化的语言和概念系统。

第三是进行翻译,即把个人的理解翻译成适合该文化的语言和概念,最终产生一种“阿哈”(aha,即恍然大悟)的体验。

标签:#易搜情感网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